大野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野芋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目: 泽泻目 Alismatales
科: 天南星科 Araceae
属: 芋属 Colocasia
种:
大野芋 C. gigantea
二名法
Colocasia gigantea
(Blume) Hook. f.

大野芋学名Colocasia gigantea)是天南星科芋属的植物。分布於馬來半岛中南半岛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云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7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灰岩地区、沟谷地带、林下湿地或石缝中。可食用,外觀近似同科且有毒的姑婆芋,切勿搞混。

描述[编辑]

大野芋為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可長達3米,葉片和莖部均為綠色,花具有均為白色的佛燄苞及肉穗花序,花期為冬季至初夏(日本)[1]。在爪哇,大野芋的塊莖有時被用作調味料[2]。乾燥後,可保存數月至數年[2],使其適合用作救荒食物[3]

各地別名及用途[编辑]

日本[编辑]

在日本,大野芋常被稱為ハスイモ(白芋)[4]蓮芋,是高知縣德島縣的農林產物。由於當地的大野芋是由沖繩縣琉球群島)引入,因此大野芋在當地也被稱為リュウキュウ(音即琉球)[5]。在高知縣西部和愛媛縣南予地方的部分地區,大野芋也被稱為ツイモ(tsu-imo)。當地人會取其海綿狀的莖,把它部分剝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以除去黏液,撒上少許鹽,擠出水分,然後用於醋物(膾)、沙拉、刺身的裝飾、燉菜(煮しめ)、味噌湯[1]。在高知縣,大野芋的莖會被用於製作一道稱為琉球壽司(リュウキュウ寿司)的料理[6]。在沖繩,大野芋的莖則常被用作烹調雜炒及味噌湯[7]

肥後國,約為現今的九州熊本縣,乾掉的大野芋莖被稱為「肥後芋莖」,並在歷史曾被(主要為女性)用作性玩具[8]

越南[编辑]

大野芋在越南被稱為dọc mùng[9][10][11]。於越南南部部分省份,它亦被稱為bạc hà(但在越南北部,該詞意思為薄荷[12],並在當地常被用於烹調酸魚湯(Canh chua / 羹䣷)和米粉。

泰國[编辑]

泰國,大野芋(泰語:ตูน)為當地濕地的野生植物,當地人會把它生吃,用於泰式辣醬青木瓜沙拉拉帕等料理中。此外,其嫩葉和莖亦會用於烹調泰式酸咖哩(kaeng som)[13]

西方國家[编辑]

西方國家,它作為一種農作物或食品成分並不常見,並且有多種名稱,容易與其他品種混淆。在英語中,大野芋的莖常被稱作「越南大黃」(Vietnamese rhubarb)[14],但實際上並非大黃。其他別名包括「象耳」(Elephant ear[14])、「巨芋」(Giant Taro)、「印度芋頭」(英語:Indian Taro[15]法語:colocase de l'Inde[16])等。

與姑婆芋的關係[编辑]

大野芋在許多方面與蘭嶼姑婆芋(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os)相似,而大野芋亦可能是透過芋頭和蘭嶼姑婆芋之間的自然雜交而產生的[2]。蘭嶼姑婆芋在越南山區被採集為豬飼料[17]。在印度,蘭嶼姑婆芋有時會被長期烹煮,以用作救援食品[18]

混淆大野芋與姑婆芋(學名:Alocasia odora)是危險的。姑婆芋在日本主要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由於其葉子形狀與芋頭、大野芋相似,不小心誤食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不少,厚生省已警告人們不要食用姑婆芋[19][20]。然而,姑婆芋有時會在中國和越南被用作藥用[21][17]

圖像[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昆明植物研究所. 大野芋.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 ^ 1.0 1.1 リュウキュウ(琉球) 株式会社 科学技術研究所
  2. ^ 2.0 2.1 2.2 The Global Diversity of Taro Ethnobotany and Conservation[失效連結]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3. ^ 図解|医食同源辞典 環境工学研究所 WEEF
  4. ^ Nguyen Thi Ngoc Hue 'Taro diversity and use in Vietnam' Ethnobotan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sian taro: focus on China
  5. ^ 『食材図典Ⅲ 地産食材編』、小学館、2008年。
  6. ^ 第18回 高知県(その2) 高知なのにリュウキュウの謎 日本経済新聞
  7. ^ ハスイモ、大きな花咲く 梅雨の庭に白が映え 琉球新聞
  8. ^ ひご‐ずいき goo辞書
  9. ^ Nguyen Thi Ngoc Hue 'Taro diversity and use in Vietnam'. Ethnobotan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sian taro: focus on China
  10. ^ Loài Dọc mùng[永久失效連結] Tri thức việt - Vietgle.
  11. ^ MATSUDA M and NAWATA E "Taro in Northern Vietnam : Its Uses, Cultiva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6;NO.4;PAGE.247-258(2002)
  12. ^ Cultivated Plant Collections from Market Places My Lien Thi Nguyen
  13. ^ タイの健康野菜
  14. ^ 14.0 14.1 ASIAN VEGETABLE NAMES globetrotting gourmet
  15. ^ "T̀ư đỉên Vịêt-Anh = Vietnamese-English dictionary" Đ̣ăng Ch́ân Liêu, Lê, Khả K̂é, 1990
  16. ^ "T̀ư đỉên Vịêt-Pháp = Dictionnaire Vietnamien-Français" Lê Khả Ḱê, Nguỹên Lân, 1992
  17. ^ 17.0 17.1 "ベトナム北部におけるタロイモ : その利用,栽培および遺伝的変異 Taro in Northern Vietnam : Its Uses, Cultiva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松田 正彦, 縄田 栄治著、熱帯農業 46(4)、2002年
  18. ^ 佐々木高明『照葉樹林文化の道』NHKブックス、1982年、p43。
  19. ^ 食べられないイモ『クワズイモ』. サイエンスなび. さいたま市健康科学研究センター. 2017年6月23日 [2017-09-16]. 
  20. ^ 「クワズイモ」誤食に注意呼び掛け 厚労省 日本経済新聞
  21. ^ Boyce, Peter C. (2008). A review of Alocasia (Araceae: Colocasieae) for Thailand including a novel species and new species records from South-West Thailand